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

特朗普发币预示新自由主义回归,Web3或成金融创新核心

时间:2025-08-29 17:00:11作者:Web3起点网分类:行业要闻浏览:0

本周的金融市场迎来了一场现象级事件:特朗普在正式就职总统前两天亲自发行加密货币,短短几天内涨幅高达400倍。这一事件不仅为把握住财富机会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更引发了关于其深层影响的广泛讨论。笔者认为,“特朗普发币”标志着美国新自由主义的正式回归,预示着适者生存与野蛮生长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一去监管的背景下,Web3有望扛起美国新一轮金融创新的大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image.png

六百年经济思想博弈:美国政府与市场的拉锯战

美国主流经济学说的演变史,本质上是一部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史。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内外部矛盾的演变,现代主权国家往往采取不同的经济策略来应对压力,对内维持社会稳定,对外保持地缘政治竞争优势。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说,实际上是具有洞察力的学者对特定经济现象的抽象归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学说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更多属于社会学范畴,只在特定历史阶段和地域范围内适用。

殖民地时代:重商主义下的反抗之路

美国的诞生根植于英国清教徒逃离欧洲大陆、寻找新家园的殖民时代背景。这些清教徒因宗教解读权与主流教会产生分歧,秉持反权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最终在北美建立起自己的社区。这种精神内核为日后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经济层面,北美殖民地仍处于英国重商主义体系之下。重商主义的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干预,确保出口大于进口,以贵金属积累衡量国家实力。为此,英国限制殖民地发展制造业,强制其专注于农业和矿产等原材料产业,从而实现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掠夺。《航海法案》等政策进一步限制了殖民地的贸易自主权。

这一经济压迫催生了殖民地内部的地主阶级和主张工业发展的进步人士。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以波士顿倾茶事件等标志性抗争为导火索,加上法国等外部势力的干预,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成功摆脱了英国的经济枷锁,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

建国初期:南北经济路线大对决

美国独立后国力尚弱,依赖与法国的同盟关系维持安全。此时国内逐渐形成两种主流经济思想,分别由不同阶级和地区支持。

南方地区凭借优越的农业条件,形成了以奴隶制种植园为主的经济体系,地主阶级占据主导地位。受法国重农主义影响,南方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产业,因为农业利用阳光、雨水等免费自然资源产出作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工业只是对原材料加工,并不产生新价值。重农主义主张自由市场能提升经济运转效率,这与英国重商主义限制贸易的做法截然不同。这种理念适合当时工业技术落后但人口充足的南方。

北方地区作为英国贸易中转中心,深受英国经济理念影响,形成了贸易和初级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由于经历过殖民地经济剥削,北方进步人士强烈主张发展工业,摆脱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在重商主义和殖民地经济双重影响下,北方形成了重工业主义学说,认为工业才是国家实力的体现,通过工业品与原材料之间的附加值差才能增强国力。因此主张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鼓励本土工业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南北形成了扬基(Yankee)和迪克西(Dixie)两个文化差异显著的群体。文化分歧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爆发,以北方重工业主义阵营取得胜利告终。标志性事件包括汉密尔顿的《制造业报告》提出保护性关税和联邦银行体系,以及1816年关税法案保护国内制造业免受廉价进口商品冲击。至此,重工业主义成为美国主流经济思想。

西进狂潮:古典经济学的黄金时代

随着美国凭借北美大陆丰富的原材料供应实现快速工业化,国力得到发展。在基督教使命感和普遍优越感的推动下,美国国民萌生了帝国主义情绪,开启了昭昭天命的西部扩张时代。当时北美洲中西部主要由土著部落控制,这些部落与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西方殖民者有过长期交往。美国通过《宅地法》等政策,鼓励国民自主西进抢占土著土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中,美国领土从密西西比河一直扩展到太平洋沿岸,横跨整个北美大陆。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兴起的古典经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古典经济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形成的经济思想体系,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理论,它强调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和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主要探讨生产、分配和增长等核心经济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并非偶然。以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为例,他出生于苏格兰,深受重商主义影响,但重商主义下国家对产业的强势干预以及维护殖民体系带来的财政压力,促使他在法国交流期间吸收了重农主义的核心思想。他借鉴了自由市场的意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态度、商品价值分析逻辑以及通过数理模型分析经济状况等方法,但同时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劳动,而非仅仅是农业。

这种经济学说显然更适应已完成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随着人权运动的加速推进,社会对政府干预的反感逐渐形成共识。在这个阶段,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奉行最小政府干预和更开放的国际贸易政策,依托市场力量任由经济自由发展,这种政策被称为自由放任。这也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下,各国根据自身产业优势扶持特色产业。这个阶段的美国各产业全面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工人阶级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为后来的大萧条埋下了隐患。

马克思经济学的提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辩证批判,其核心思想延续了劳动价值论,并借助唯物主义探索生产关系,发展出剩余价值理论,用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变革。为应对马克思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古典经济学通过引入"边际理论"完善了自身不足,例如将商品价值分析从劳动价值论过渡到边际价值论,解释市场如何调控价格等,这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两种思路进入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马克思经济学在东方找到传播土壤,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贯穿了西方的发展历程。

大萧条:凯恩斯主义拯救美国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其中美国股市的繁荣尤为突出。古典经济学推崇的自由市场理念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这使得资本扩张逐渐陷入失控状态。

1920年代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股市空前繁荣,但许多增长建立在投机和过度信用扩张之上。工业产能出现过剩,而居民收入增长滞后,购买力不足。在这双重因素推动下,美国股市进入非理性繁荣阶段,大量企业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市场投机氛围浓厚。

这场资本狂欢最终以1929年的大萧条告终。大萧条是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心在美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深远影响。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股市开始崩盘,投资者纷纷破产;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市场加速下跌,标志着大萧条正式开始。到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工业生产下降近50%,数千家银行倒闭,信贷市场冻结,无数家庭失去住房和储蓄。

这场危机也冲击全球,欧洲、拉美和亚洲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贸易总量下降约三分之二。大萧条甚至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导火索。

为应对这场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这一理论,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对古典经济学“市场自我调节”理论的批判与修正。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围绕有效需求理论和金融监管两方面展开。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共同构成。当民间需求疲软时,政府应通过财政支出来提振经济。同时,政府需加强对资本的监控,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投机引发系统性风险。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正式成为美国主流经济思想。罗斯福总统通过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重建金融信用体系,推动金融改革,并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控制。

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摆脱大萧条的困境,并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成为两极之一。凯恩斯主义也因此奠定了其在美国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

冷战滞胀:新自由主义逆袭时刻

随着二战后世界进入两极冷战阶段,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主旋律。虽然没有爆发直接冲突,但代理人战争频繁发生。在经历战后重建带来的快速发展后,美国于1970年代率先遭遇瓶颈。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处于优势阶段,美国在越战失利后进入战略收缩与防御期。

这一时期的两个关键事件加剧了美国的困境:首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崩溃,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尼克松冲击),固定汇率制瓦解,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国际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剧;其次是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进一步推高了通胀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遭遇了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同时通胀与失业率不断攀升。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这一困境,经济学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以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其中前者专注于经济理论建设,后者更侧重于政治制度批判。

新自由主义认为滞胀的根源在于政府过度干预,严重抑制了企业创新活力,导致供给端生产成本抬高,市场无法实现充分竞争。因此主张回归小政府模式,减少过度监管,推行企业减税和控制政府开支等措施,以重振供给端活力,这也被称为供给学派经济学。在理论层面,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而非财政干预手段来调控经济。

随着1979-1980年美国通胀率接近14%,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失业率在1980年升至7.8%,1982年达到10.8%的大萧条以来最高水平,共和党候选人里根总统赢得大选后,选择将新自由主义作为施政基础。他大力推行"里根经济学",配合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货币紧缩政策,最终帮助美国艰难摆脱滞胀困境,并为赢得冷战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的政策也经常被拿来与里根的政策相提并论。

次贷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的救赎

这段历史相比大家更加耳熟能详。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放宽,以金融和科技创新驱动的美国经济进入全球化快速扩张阶段。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如资产支持证券)将风险分散到全球,全球金融体系高度互联。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0年代初经历了持续的价格上涨,被认为是安全的投资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

在这双重共振下,美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以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为代表的次级贷款为基础,结合众多金融衍生品设计而形成。然而故事的结局我们已经清楚,伴随着次级贷款违约率激增,抵押品价值下跌,导致大量资产支持证券价值缩水。多米诺骨牌开始崩塌,最终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危机进入高潮,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民众对共和党政府对资本的放任态度感到极度不满,这也影响了美国主流经济学说的再适应,后凯恩斯主义宣布回归。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批判的一个核心论点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论断: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可预测的,经济主体会提前调整行为,抵消政策效果,因此通过财政政策提振经济是无效的。

为应对这些质疑,凯恩斯主义也做出了新的修正,其中以价格与工资粘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最具影响。前者解释了为什么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效果,而后者明确了市场存在寡头垄断问题,以及在垄断市场类型的不完全竞争下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后凯恩斯主义也融合了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影响经济。同时更进一步,为解决货币政策相对于经济危机的滞后性,提出了理性预期管理: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理性经济人论断,通过相关官员的前瞻指引,影响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预期,进而起到提前干预市场的效果,从而提升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效率。所以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对通胀2%的控制、对美联储官员前瞻指引的观察等特征都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在这一周期内,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执行者,民主党政府主要通过三支箭解决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日趋收紧的金融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帮助美国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故事也来到了现在。

image.png

特朗普新政:Web3引领去监管革命

纵观美国主流经济学说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持续探索过程。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导致政策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之间不断摇摆。偏向前者的学说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效果,而倾向后者的学说则更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优势。考虑到特朗普的个人经历,他重要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恰逢19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低谷期,当时美国凭借里根总统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成功摆脱困境。这一背景使得特朗普希望通过类似策略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初衷变得容易理解。

在特朗普的论述框架中,民主党的经济政策造成了三个关键问题:大规模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国陷入债务危机;对硅谷高科技产业的保护性政策导致资源错配,过度分配给高科技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造成美国工业衰弱;政府干预带来的信息差导致不同产业间出现横向资本重分配,加剧了跨行业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在正式接任总统前两天发行加密货币,不仅仅是为了敛财,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他希望Web3在其去监管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成为新一轮金融创新的核心阵地。这一做法具有多重优势:可以避开民主党在传统金融领域多年经营形成的复杂利益集团掣肘;Web3技术范式公开透明、去信任的特性与新自由主义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消除权威组织干预,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利益分配,更有利于新自由主义的实践;目前Web3世界中的大多数资产仍以美元定价,推广相关资产对维护美元霸权具有积极意义;Web3抗审查的特性使资本流动更高效,能够绕过其他主权国家的金融政策限制,充分发挥美国的金融优势。

当然,这种做法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类似,甚至可能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更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以及贫富阶层之间的纵向财富重分配将不可避免。但这些风险的发生时间周期很可能是在中长期。基于这些分析,未来两年基于Web3和美国传统产业的金融创新方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