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a技术方案解析:如何成为以太坊L2及其社会共识差异
Solana Labs联合创始人Toly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将Solana的账本数据同步到以太坊网络,并在以太坊上部署能够验证Solana状态的智能合约桥,理论上可以实现Solana作为以太坊Layer2的构想。这种方案与现有以太坊L2方案的关键区别在于,它并不承诺会跟随以太坊进行区块回滚或硬分叉。当出现节点升级或强制提现等特殊情况时,可能会出现Solana主网和桥接网络分叉的情况,此时社区共识通常会继续跟随Solana主网。虽然从技术角度看可能存在两条链,但用户实际感知到的仍然是同一条区块链网络。
和Base等L2的'社会共识'区别在哪?
Solana Labs联合创始人Toly提出的方案是将Solana账本数据发布到以太坊,并通过桥接合约验证状态,使Solana具备成为以太坊L2的技术条件。这种设计与现有L2(如Base)的关键差异在于是否承诺"跟随以太坊的社会共识"——即当以太坊发生区块回滚或硬分叉时,Solana是否也会相应调整。
Vitalik曾在论述L2分类时指出,这种社会共识承诺是区分不同类型L2的重要标准。在Solana的案例中,其节点可能采用与桥接合约不同的分叉规则(例如节点自主升级或强制提现触发分叉)。理论上,当链状态一致时,桥接验证的Solana L2和原生的Solana L1是同一链条;但出现分叉时,社区可能继续跟随L1而非L2。
这揭示了技术实现与社会共识的微妙边界:虽然技术上可以构建Solana L2,但真正的区别在于社区是否默认接受以太坊的治理权威。部分观点认为,由于存在不同的验证规则,实际上会形成Solana L1和L2两条链,尽管当前状态一致。这种技术现实与用户感知之间的差异,正是讨论中的核心争议点。
当链分裂时,谁说了算?
Solana Labs联合创始人Toly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将Solana的账本数据发布到以太坊,并部署验证Solana状态的桥接合约,可以使Solana成为以太坊的L2。但这种设计与现有L2(如Base)的关键区别在于,Solana并未承诺会跟随以太坊进行区块回滚或硬分叉。
这种设计可能导致潜在的分叉冲突。例如,当大多数Solana节点进行升级而桥接合约不知情时,或者强制提现操作触发分叉时,节点和桥接合约可能遵循不同的分叉规则。理想情况下,两条链应该保持一致,但如果出现分歧,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以太坊桥接识别的Solana L2,以及Solana社区继续跟随的Solana L1。
从技术角度看,确实可以存在两条链(Solana L1和Solana L2),即使它们当前状态一致。这种双重规则的存在虽然技术上成立,但容易造成用户认知上的混淆,因为实际使用中我们感知到的仍然是同一条链。
同一链还是双链共存?技术迷思解析
Solana Labs联合创始人Toly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将Solana的账本数据发布到以太坊上,并部署验证Solana状态的桥接合约,使Solana具备成为以太坊L2的可能性。这种设计与现有L2(如Base)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承诺跟随以太坊的区块回滚或硬分叉决定。
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Solana节点与桥接合约采用不同分叉规则的情况。例如节点升级时桥接不知情,或者强制提现触发了分叉。理想状态下两条链保持一致,但分叉时就会出现Solana L2(以太坊桥接识别的版本)和Solana L1(社区共识跟随的版本)同时存在的情况。
从技术角度看,当桥接合约和验证节点采用不同的确认规则时,确实可以认为存在两条独立的链。但这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造成认知困扰,因为他们实际使用的仍然是同一条链。这种技术实现与社会共识之间的差异,正是当前讨论的核心争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