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法外之地吗?币安与执法机构如何联手打击链上犯罪?
区块链媒体《Web3+》每周三中午推出的直播节目“块转Web3”,由四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主持人轮流主持,通过三十分钟的时间带来第一手人物访谈、解析区块链商业案例及产业最新动态。本期节目聚焦区块链犯罪治理这一核心议题,邀请到币安全球合作伙伴团队代表Damien Ho与法遵经理暨洗钱防制专责主管Ken,共同探讨全球执法机构与交易所在链上打击犯罪的合作模式与实战经验。
全球最大交易所的使命:从财富管理到链上执法
币安(Binance)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虚拟资产生态圈的安全建设。该平台不仅提供交易服务,更积极参与行业安全治理,曾与台湾刑事警察局、新北地方检察署等执法机构合作,开展虚拟资产执法培训工作坊,提升执法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和办案能力。币安通过与全球执法机构的紧密合作,展现出从传统财富管理向链上执法保障拓展的行业使命,为构建安全的数字资产生态环境持续努力。
金融老兵的Web3转型:从比特币惊鸿一瞥到法规拓荒
Damien Ho进入这个圈子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一年半前加入。他过去主要在财富管理、策略部门任职,曾在跨国管理顾问公司工作了十几年,服务大中华区的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由于经常需要出差,直到疫情期间才有时间深入了解比特币。
了解之后,他感到非常震撼,因为这项技术具有的影响力,确实可能成为下一代经济体系的基础。随着深入了解,他发现比特币在跨国界交易和价值储存方面,特别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地区作为支付工具,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比特币在未来金融环境中将占据一席之地。
Ken则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法律人。在传统金融领域中,法规已经相当稳定,因此他想要前往未知的领域拓荒。目前加密法规还在发展中,这几年法规越来越明确,终于要有产业别、自律规范和主管机关了。他一路走来见证了历史发展,感到非常感动。
链上犯罪图谱:黑客盗取VS诈骗激增的攻防战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认识和运用它。就像信用卡在三十多年前开始普及时,盗刷问题较为突出,但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如今信用卡已成为人人必备的支付工具。
在虚拟资产领域,根据Chainalysis的数据,2021年和2022年期间,与非法行为相关的链上交易占比不到0.5%。相比之下,联合国统计显示实体经济中的非法资金流动占比达到2%至5%,两者之间存在数倍的差距。考虑到实体经济规模远大于虚拟资产经济,从绝对金额来看,大部分非法活动仍然发生在传统经济领域。
从犯罪形态来看,与普通民众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黑客攻击,通过获取用户资料盗取资金;另一类则是诈骗案件。
在2020年之前,大量盗取资金事件发生在中心化平台。但近年来,中心化交易所不断强化安全措施。例如币安设立了"投资者保护基金"(SAFU),在发生极端安全事件时能够为用户提供资金保障。过去两年间,中心化交易所被盗资金占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比例已降至40%以下,说明这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相比之下,诈骗案件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犯罪形态,这也是国际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正在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加密货币真是洗钱神器?区块链专家在线打假!
区块链具备高度透明、可追踪的特性,所有链上交易记录都不可篡改。在与执法单位的交流中,有资深警官在深入了解虚拟资产与区块链技术后认为,追查犯罪实际上比传统方式更为简便。难点在于技术持续演进,犯罪手法也不断翻新,执法机构需要持续跟进并理解这些新型作案方式。
由于所有区块链交易都可追踪,过去曾发生多起盗取资金案件。犯罪分子得手后,将资金存放在非托管钱包中长达数年,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等到三五年后再次动用这些资金时,他们不知道这些钱包地址早已被执法单位锁定。一旦资金流向涉及托管型钱包或需要KYC验证的平台,执法机关就能迅速锁定嫌疑人。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虚拟资产和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并不适合用于犯罪活动。关键在于执法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才能有效进行后续追踪工作。
KYC防线VS链上洗钱:币安的三重防御体系揭秘
KYC是反洗钱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运作方式与传统银行开户类似,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进行身份验证。近年来,KYC机制持续优化升级,这也使得犯罪分子逐渐减少使用中心化交易所进行非法活动,因为完善的KYC制度增加了犯罪成本。
虽然区块链具有透明可追溯的特性,链上洗钱行为实际上很容易被追踪,但匿名性特征仍吸引犯罪分子试图利用这一漏洞。为应对这一挑战,币安部署了先进的链上资金流向追踪系统,通过专业软件实时监控交易活动,有效识别和拦截可疑资金流动。这套系统能够精准捕捉异常交易模式,为防范洗钱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链上追凶难题:技术盲区VS跨境调证困境
执法机构在追查加密洗钱犯罪时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技术认知和跨境协作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理解上的不足,许多执法人员对区块链钱包等基础概念尚不熟悉。早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甚至不清楚虚拟账户的具体含义。目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分析工具和知识体系,链上资金追踪技术仍在发展完善中,存在证据再现性的技术难题,相关方法还需要持续优化。
另一个显著障碍是跨境调证的复杂性。最典型的案例是诈骗分子得手后,将赃款迅速转移至国际交易所。由于涉及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差异和协作流程,追查资金最终流向和锁定嫌疑人变得异常困难。这种跨境特性使得犯罪追踪需要国际执法机构间更高水平的协调与配合。
警企联动作战:全球破案数据背后的秘密武器
币安与执法单位的合作主要围绕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收到合理需求并出具具有法律依据的文件后,协助调阅相关数据;二是开展全球执法培训计划。
在执法请求处理方面,从今年初至11月中旬,币安已协助全球超过1.2万名注册执法人员,通过执法请求系统处理了超过5万件请求。
同时,全球培训计划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超过120场活动。在台湾地区,币安邀请海外专家与高等检察署等全台各地检察署合作开展培训,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帮助执法人员更好地理解区块链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与交易所合作进行案件追查。这一合作模式已经协助台湾警方破获多起诈骗和洗钱案件。
防患未然:币安的eKYC防御工事与智能冻结系统
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币安从KYC环节就开始采用最先进的系统。早期许多交易所在进行KYC验证时,电子化程度不高,往往要求用户手持证件自拍并手写文字证明。但如今这些方式都可能被修图软件处理,导致伪造身份和人头账户的问题出现。
通过eKYC系统,借助生物识别等技术进行身份认证,能够有效确认用户真实身份,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方案。除了身份验证环节,币安还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措施,包括ID封锁和资金流筛选机制。当可疑资金流入交易所时,系统能够及时冻结或锁定相关账户。
作为全球领先的交易所,币安在合规方面非常重视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建立了全球领先的合规数据库体系,为防范加密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