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监管重演’窒息点行动’,全球竞赛中逐渐掉队
十年前美国政府通过切断银行服务打击特定行业的"窒息点行动",如今正在加密货币领域重演。今年初,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货币监理署联合发布声明,强调银行面临的加密资产风险。虽然监管本应保护投资者并促进创新,但观察人士指出,当前针对加密行业的行动与2013年的窒息点行动惊人相似——当时政府通过施压银行关闭账户,成功扼杀了枪支销售、在线赌博等不受欢迎但合法的行业。历史档案显示,监管机构曾通过非正式渠道向银行施压,迫使它们切断对特定行业的服务。经过多年诉讼和国会调查,这一行动最终在2017年终止,FDIC承诺限制其关闭账户的权力。
加密行业成新目标:监管机构的'窒息点2.0'行动
令人惊讶的是,十年前针对特定行业的银行服务切断行动正在加密货币领域重演。Cooper & Kirk律师事务所曾为窒息点行动1.0的受害者辩护,他们指出当前情况与历史惊人相似:民主党再次掌控白宫,当年发起行动的FDIC主席重新上任,监管机构正通过非正式指导文件对银行施压。
银行因惧怕监管审查而被迫配合,形成了"清除不受欢迎客户"的局面。与十年前不同的是,这次行动集中针对加密货币这一全球性创新行业。加密货币涉及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拥有众多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并与上市公司及主要金融服务提供商紧密关联。
监管机构通过幕后施压的方式,系统性切断加密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这种非正式但强有力的干预手段,与窒息点行动1.0时期如出一辙。银行在监管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加密客户,即使这些企业完全合法合规。
Signature银行事件:加密行业关键基础设施被摧毁
我们尽量避免仓促下结论,但间接证据表明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专业律所的分析,多个监管机构似乎正在协调一致地试图"禁止"某些行业内的企业运营。
Signature Bank事件尤其值得关注。这家银行与Silvergate同为服务大型加密货币公司的主要银行机构,专门运营实时支付平台以满足加密交易所和做市商的24/7流动性需求。这是连接法币与加密货币的关键基础设施。
FDIC对Signature Bank的查封行动存在诸多疑点:首先,该银行在被查封时实际上具备偿付能力,FDIC却以"管理不善"为由采取行动,这在美国银行业历史上极为罕见。其次,有证据表明FDIC在银行出售过程中特别要求竞标者不得收购其加密支付系统Signet,这直接切断了加密市场的关键基础设施。
前众议员Barney Frank作为Signature董事会成员,公开质疑这次查封行动背后的政治动机。他认为监管机构是在借机传递强烈的反加密信号。《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支持这一观点,指出FDIC的行动证实了对加密货币的敌意可能是主要动机。
这一事件的影响深远,许多合法加密公司因此失去了银行合作伙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监管机构可能利用权力将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合法企业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
监管战争升级:国会与法院或将介入调查
Cooper & Kirk律师事务所正在呼吁加密货币企业主动披露近期遭遇的监管压力。如果这些指控被证实,国会和法院可能会对非民选监管机构的权力滥用行为采取严厉措施。这种监管机构将合法企业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做法,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
根据Cooper & Kirk的评估,整个司法调查和案件审理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立法机构可能会考虑采取措施限制非民选监管机构的权力范围,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全球监管竞赛:欧盟领跑加密新规,多国争夺产业主导权
美国国会内部意见分裂,SEC和CFTC的监管立场也存在分歧。与此同时,FDIC等非民选监管机构可能对加密行业采取了非法行动。白宫的态度已经明确,甚至有参议员组建了"反加密联盟",整个局面显得混乱无序。
然而全球其他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随着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的通过,欧盟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你们放弃的机会正是我们珍视的宝藏。一场监管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这场竞赛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如果加密货币确实具备人们所预期的潜力,这个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因此,各国都在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监管吸引最优秀的企业家和项目落户。
不仅是欧盟,英国、日本、阿联酋等国都在积极行动,希望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领导者。新加坡、瑞士和澳大利亚等传统金融中心也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国对加密行业采取更严厉态度之际,中国也通过香港重新参与这场竞争。
欧盟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列。MiCA法案以压倒性优势获得通过,重点监管中心化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CASP),包括交易所、场外交易平台、稳定币发行商和代币发行方。目前该法案主要关注非法融资、投资者保护以及美元稳定币等问题,而对DeFi和NFT等新兴领域暂时保持观察态度。
这种监管思路值得肯定:在确保稳定币和中心化服务合规的同时,为DeFi和NFT等创新领域留出发展空间。有迹象表明,英国可能将欧盟的监管框架作为模板,打造全球加密中心。
在这场全球监管竞赛中,美国正因内部政治斗争和监管混乱而逐渐落后。当其他国家纷纷制定清晰规则吸引加密企业时,美国却可能面临产业外流的风险。
三种未来图景:美国加密监管的熊市与牛市剧本
美国加密监管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第一种是持续高压监管的熊市场景,这种情况下创新将受到严重阻碍,金融机构难以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服务,投资顾问无法为客户提供加密资产建议,行业资本形成也会受阻。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
第二种是监管态度转向积极的中性场景。随着市场流动性恢复和美国以外监管环境的改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调整立场。加密用户群体的多样性使得将其作为政治替罪羊的策略难以持续。这种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第三种是最乐观的全面和解场景。如果关键诉讼案件如Coinbase或Ripple与SEC达成有利和解,监管机构可能承认此前采取的部分措施不当。这将引发政策层面的重大调整,国会可能出台新立法,美国有望重新确立在加密领域的领导地位。这种理想状况的实现需要较长时间。
监管博弈终局:创新与权力的世纪对决
当前美国加密监管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1933年制定的证券法框架已无法适应加密资产的独特属性。要建立真正有效的监管体系,必须通过国会立法来构建全新框架,而非依赖SEC的单方面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加密用户群体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跨党派特征,这使得任何单纯的政治打压都难以奏效。
全球监管格局正在快速演变,欧盟MiCA法案的通过将形成强大外部压力,迫使美国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其监管立场。虽然短期内仍面临挑战,但从中长期来看,加密行业有望在保护投资者与促进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过程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持续对话与合作,最终形成既保障市场安全又支持技术发展的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