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

Ripple案后监管博弈:币安危机与Coinbase转型

时间:2025-08-30 17:05:12作者:Web3起点网分类:政策法规浏览:0

Ripple与美国SEC长达三年的法律纠纷近期取得阶段性胜利,法院判定XRP代币不属于证券。这一裁决引发了加密货币行业的广泛关注,我们邀请了专业律师和行业创业者共同探讨案件影响。案件背后折射出监管机构与新兴行业之间的复杂博弈,币安可能面临美国业务关停,而Coinbase或将战略转型放弃交易所业务。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正加速布局加密货币市场,包括设立交易所和申请ETF等。历史经验表明,新旧力量的碰撞往往伴随着技术创新与监管框架的重构,这场围绕数字资产的监管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image.png

Ripple案大结局:法院为何说XRP不是证券?

XRP被质疑具有证券属性的主要原因可以追溯到Ripple的历史背景。该公司曾进行过多轮融资,并定期向金融机构出售XRP代币。这些机构投资者在购买时,普遍对XRP的价值增长抱有明确预期。Ripple的两位美国创始人拥有华尔街背景,他们积极寻求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包括在银行内部推广Ripple技术并建立联盟链。然而,XRP的实际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主要作为银行间结算的底层支付网络。自2016年起,针对Ripple的诉讼就不断质疑其代币的证券属性。

判断投资标的证券属性的关键标准是豪威测试。这项测试源自194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包含四个必须同时满足的要素:资金投入、共同事业、收益预期以及收益来自他人努力。在Ripple案中,法院将代币销售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区分认定。法官特别指出,通过交易所进行的"程序化销售"不满足豪威测试的第三要素,因为普通买家无法明确将代币价格与Ripple公司的经营表现直接关联。

法律专家认为,判决中最具突破性的部分是对"程序化销售"的认定。虽然直觉上代币购买者都期待升值,但法官巧妙地指出机构销售与程序化销售的本质区别:机构投资者明确知道资金将用于Ripple的生态建设,而二级市场买家则无法确定资金流向。这种区分使得二级市场上的XRP交易难以被认定为证券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在判决中明确表示,本次裁决不涉及对二级市场交易性质的判定,但通过否定"程序化销售"的证券属性,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二级市场交易被认定为证券的可能性。

监管风暴来袭:Coinbase求生,币安要关门?

如果按照Ripple案件的判决方向,大多数代币不能被认定为证券,那么加密货币很可能将作为商品受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CFTC目前主要监管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管理相对有限。但如果加密货币被判定为证券,整个行业的合规成本将大幅上升,发行代币需要符合类似纽交所的上市标准,涉及审计、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复杂程序。

Coinbase似乎已经做好了战略转型的准备。据业内人士透露,Coinbase可能放弃交易业务,专注于托管服务。这种商业模式转变有其合理性:托管业务能收取30-50个基点的管理费,主要客户是华尔街持有数字货币的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利润空间反而高于交易所模式。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型能让Coinbase在华尔街讲出更吸引人的故事,获得更高的市盈率估值。Coinbase正在发起"Stand With Crypto"运动,动员用户向议员施压,显然准备与SEC抗争到底。

相比之下,币安在美国的处境更为艰难。SEC起诉文件中披露的内部聊天记录显示,币安在合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同时,作为非美国公司,币安在华盛顿缺乏政治盟友。传统金融机构新成立的EDX Market交易所可能成为监管的"宠儿",这家由Citadel Securities、富达等华尔街巨头支持的平台只做交易不做托管,反映了传统金融力量对加密市场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机构近期集中申请比特币ETF,似乎预示着监管风向的变化。如果ETF获批,将为加密市场带来大量传统金融资金。但这一切都取决于监管走向——若Ripple判决被推翻,代币被广泛认定为证券,市场上合规的交易对可能锐减至三四个,只有少数交易所能够生存。

image.png

东西方监管对决:中国严控VS美国博弈

SEC对加密货币的激进监管背后,反映了监管机构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权力争夺。随着加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SEC试图通过严格监管确立其管辖权。虽然Ripple案暂时限制了SEC的监管范围,但行业规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中美证券监管的核心原则存在相似之处,都强调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美国证券法要求发行方充分披露信息,确保透明度。而中国则通过多部门联合发文的方式,快速有效地实施监管政策。

中国最高法院发布的199号指导性案例释放了重要监管信号。该案例表明,涉及加密货币的债务纠纷,法院不会支持以法币形式追偿。这并非认定加密货币本身违法,但大幅降低了相关交易的法律保障,进一步收紧监管空间。

中国对加密行业的监管呈现逐步趋严态势。从2013年明确比特币非法定货币,到2017年叫停ICO,再到2021年打击挖矿活动,政策层层加码。香港近期对加密行业的开放政策,更多是基于本地特点的针对性调整,而非内地监管松动的信号。

香港与内地的监管政策形成微妙协同。香港积极吸引加密企业落户,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高合规门槛和人才短缺问题。这种差异化的监管策略,体现了"一国两制"框架下因地制宜的政策灵活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