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Web3起点网

全球加密市场监管框架与牌照获取指南

时间:2025-08-26 14:30:13作者:Web3起点网分类:政策法规浏览:0

近年来加密市场的剧烈波动暴露出行业监管缺失的严重问题。从稳定币崩盘到交易平台倒闭,一系列暴雷事件不仅造成市场动荡,更凸显出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日益紧密的联系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面对这一局面,全球监管机构正加速制定相关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兼顾技术创新。目前各国监管态度普遍审慎,要求提供核心加密服务的企业必须获得相应许可或注册。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多重业务功能或发行稳定币的机构往往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为帮助行业参与者了解合规路径,本文梳理了全球主要市场的监管框架及牌照获取指南。

英国:FCA牌照大考,加密巨头如何闯关?

image.png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总部位于伦敦,前身是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市场竞争。FCA的监管范围涵盖加密资产交易所、托管钱包提供商,以及开展加密资产业务的金融服务公司、电子货币机构和支付服务企业。

数据显示,FCA自2020年起已收到300多份注册申请,其中74%的申请被撤回,仅有15%获得批准。目前获得牌照的41家机构中,既有Coinbase、Kraken等知名交易平台,也有Circle等加密原生公司,还包括富达数字资产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子公司。FCA的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反洗钱和消费者保护两大领域。

迪拜:VARA牌照打造中东加密枢纽,七类专项监管揭秘

image.png

2022年2月,迪拜颁布了关于虚拟资产的重要法律,设立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作为独立监管机构。VARA总部位于迪拜世界贸易中心,负责监管交易所、钱包、发行人等各类加密货币相关活动。该机构致力于建立一个可复制的监管框架,通过与全球专家组织和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在促进跨境运营和创新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

获得VARA牌照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需要遵守四项强制性规则手册,涵盖公司治理、合规与风险管理、技术信息以及市场行为等方面。此外,VARA还针对不同业务领域制定了七项特定活动规则手册,包括咨询、经纪交易商、托管、交易、借贷、支付和汇款以及管理和投资等高风险领域。

目前已有不少于11家全球性交易平台和数字资产服务提供商获得了VARA牌照,其中包括Binance、Crypto.com、OKX、Huobi Global等知名企业。这一监管体系正在帮助迪拜逐步确立其在中东地区加密金融枢纽的地位。

美国:联邦州双重监管,BitLicense如何重塑行业门槛?

美国政府采用州与联邦的双线监管体系。在联邦层面,监管分为证券类和非证券类两大类别。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监管被认定为"证券"的数字资产,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侧重打击数字货币交易中的洗钱等金融犯罪,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将数字资产视为商品进行监管,国家税务局(IRS)则对数字货币交易征收资本增值税。

纽约州是各州中加密监管政策较为明确的代表。2015年,纽约州金融服务部推出BitLicense监管框架,要求从事虚拟货币业务的公司或个人必须获得这一特殊营业执照。该框架在2020年进行了调整,允许申请者与现有牌照持有者合作,以降低准入门槛。

目前获得BitLicense牌照的机构超过20家,包括Coinbase、Circle等专业加密公司,以及PayPal、Robinhood等传统金融科技企业。这一牌照制度既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也为合规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运营标准。

新加坡:MAS三类牌照分级监管,DPT牌照企业增至14家

image.png

新加坡的加密市场监管由金融管理局(MAS)集中负责,采取分类监管模式,将数字证券和数字货币等不同类型资产分别纳入现有的证券和货币监管框架。

目前MAS主要颁发三类牌照:货币兑换牌照、标准支付牌照(SPI)和大型支付牌照(MPI)。其中SPI和MPI牌照适用于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合规运营。

此外,MAS还推出了数字支付代币(DPT)服务牌照,允许持牌企业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目前已有Crypto.com、Genesis和Sparrow Exchange等14家企业获得了DPT牌照或原则性批准。

中国香港:证监会双轨监管,持牌交易所仅两家

image.png

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加密货币采取审慎监管态度,主要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香港财库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负责监管工作。监管体系采用双轨制思路:一方面明确区分数字证券与数字货币等资产类型,分别纳入证券和货币的现有监管框架;另一方面沿用现有金融牌照制度,对数字资产交易所实施牌照管理。

香港证监会目前允许数字资产交易所申请三类金融牌照: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以及正在考虑开放的第9类资产管理牌照。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证监会目前仅向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放牌照。根据官方披露,目前仅有OSL Exchange和HashKey Pro两家交易平台获得了合规运营牌照。

未来香港财库局将逐步接管数字货币及其他数字资产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完善香港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这种分类监管、牌照准入的模式,既保持了监管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市场的规范运作。

日本:行政牌照+行业自律,30家持牌机构如何合规?

日本对加密货币的监管采取分层模式,由金融厅和日本虚拟货币交易业协会共同负责。这种双重监管体系既注重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也通过规范交易平台运作来保护投资者权益。

该国建立了完整的法律框架,针对加密货币制定了专门条款,形成了"行政牌照+法定信息披露+行业自律"的综合监管机制。根据金融厅公布的数据,目前共有30家加密资产交易服务提供商获得正式牌照,包括Coinbase、Huobi Japan、OKCoin Japan等国际交易平台的日本分支机构,以及SAKURA Exchange BitCoin等本土平台和Tokyo Hash等加密服务商。

在具体监管要求方面,日本对持牌机构实施严格的客户资产隔离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自律组织在日常运营中承担着重要的合规审查职能,协助监管部门确保市场规范运行。

西班牙:央行VASP注册制,66家机构如何布局?

西班牙央行要求境内加密公司必须完成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注册。这一注册制度旨在确保企业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规,允许注册机构在西班牙合法开展加密资产与法币兑换、数字资产托管等业务。

根据西班牙央行官网披露的最新数据,目前已有66家加密服务商获得运营许可。获准名单涵盖Binance、Bitbase等交易平台,以及eToro、Bitpanda等综合型加密金融服务商。这些机构在开展业务时需持续接受央行对资金流动合规性的重点监测。

百慕大:DABA法案构建沙盒监管,17家持牌企业全景

2018年9月,百慕大金融管理局(BMA)颁布《数字资产业务法案》(DABA),随后配套出台了网络安全、客户披露和审慎准则等系列规则。这些法规要求所有在百慕大开展数字资产业务的机构必须向BMA申请许可证,除非获得特别豁免。

BMA发放两类许可证:F类为永久性完整许可证,M类则是面向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沙盒许可证。M类许可证设有有效期,主要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测试。所有持牌机构都需遵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相关规定。

根据BMA披露的信息,目前已有17家企业获得数字资产业务牌照,包括Coinbase、Circle等加密原生企业,以及Cash App等金融科技公司。这些企业在网络安全、客户信息披露等方面都需符合BMA制定的严格标准。

直布罗陀:DLT牌照十年实践,12家机构税收优惠揭秘

直布罗陀在区块链监管领域走在前列,早在2018年就建立了区块链公司许可制度。该地区要求所有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必须获得分布式账本技术提供商许可证(DLT),这一牌照允许持牌机构提供多种区块链相关服务。

在税收政策方面,直布罗陀为加密货币项目提供了显著优惠。相关企业仅需缴纳10%的企业所得税,同时免除资本利得税和股息税。此外,如果企业收入来源于与DLT牌照业务无关的海外活动,这部分收入也可享受税收减免。

直布罗陀金融服务委员会(GFSC)作为监管机构,重点关注技术安全性和客户资产保护。目前已有12家企业获得DLT牌照,包括火币(Huobi)、eToro和Quedex等知名交易平台和服务提供商。这套监管体系既确保了合规运营,又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了众多区块链企业入驻。

爱沙尼亚:史上最严整肃,千家牌照被吊销后的重生

2021年初,爱沙尼亚财政部出台新规,大幅收紧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力度。该国金融监管机构Finantsinspektsioon负责具体执行监管工作,要求所有加密业务企业必须向其报备。此前获得牌照的381家机构需要重新申请运营许可。

这次监管收紧并非突然之举。早在2020年底,爱沙尼亚金融情报部门(FIU)就展开了大规模整顿,一次性吊销了1000多家加密企业的经营许可证。新规明确将虚拟货币交易纳入反洗钱法规监管范围,要求提供法币与加密货币兑换服务以及数字钱包服务的企业必须获得金融情报部门的正式授权。

除反洗钱要求外,爱沙尼亚监管机构还规定加密企业必须遵守现行《证券市场法》和《义务法》。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该国对加密行业的多维度监管框架,标志着爱沙尼亚从早期的宽松政策转向更为审慎的监管态度。

相关推荐